
影视杂评 近期《八佰》热映并受热评、好评。也有不以为然的看法,说比起《高山下的花环》,它差远了,给《花环》提鞋也不配。 我没看过《八佰》,对它无从置喙,只觉得片名不大舒服:明明是《八百壮士》,干嘛省两个字呢?
我看过电影《花环》,也读过小说。它们在我心底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虽说《八佰》反映的是国军的事迹,但在全民抗日的旗帜下,他们的英勇精神也是值得歌颂的,说“提鞋也不配”不知指的是什么,我觉得未免过分了。
相信看过《花环》的朋友,一定还记得为国家弃小家的梁三喜与性格刚烈而忠勇的靳开来吧?还有喜欢摔帽子的雷军长,还有因为舍不得花路费而靠两条腿长途跋涉赶到部队见儿子忠骨的三喜他老妈妈,当然还有洗心革面的赵蒙生。很多年过去了,在我心里,《花环》还是数得过来的最令我动容的电影之一。
《花环》的小说作者是李存葆。我只读过他的两篇小说,其中一篇就是《花环》,另一篇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据刊发《坟茔》的杂志编者按说,这篇小说胜似《花环》。开始我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营销术,蹭成功作品的热点。后来一文在手,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方知所言不虚。是不是“胜似”且不细论,但它确实又是一篇使人扼腕唏嘘的佳作。它的时代背景是那场大革命,它的基调是悲剧——即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我感到,它能使顽石点头,能使铜人流泪,就不知它能否打动铁石心肠的人。
我还欣喜地看到,那个按语还预告:这篇小说已经准备拍摄电影。我期盼着。可是,一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于是我就不再继续存希望了。
现在有人强力提议,让《花环》重上银幕。我却在想,最好也能把《坟茔》搬上银幕。当然,这都是无望的。随着形势的改变,对越自卫反击战之事早已被淡化,甚至不提。小说《血色浪漫》中,两军打得昏天黑地,血肉横飞,却连在哪儿打的这一场仗也不点明,只是含糊地说是“一场边境战争”。《花环》要重新出山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只须中越关系再度出现巨大的裂痕。而如今那场大革命的面目已经不大清晰了,谁又敢不识时务地去拍摄《坟茔》呢?无疑,文艺作品固然需要讲艺术、讲真实,却更需要讲政治。
后记:刚在网上查得,原来《坟茔》曾于1985年摄成6集电视剧(那时的电视剧真节省篇幅啊),我孤陋寡闻了。